【一家之言一安说】又是一年清明祭(2021-4-1)

发布时间:2023-01-26 22:28:23 作者:admin 阅读量:2167


蔡一安    


【题记】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。又是一年清明节,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回去老家,只能把思乡之情、念亲之恩,倾注于笔端,化作一行行文字,留下岁月的痕迹、人生的印记。这是我人生的第五十个清明节。

辛丑清明感怀    

佳节思亲未曾忘,

常于梦里回故乡。

俗务缠身难解脱,

归期不定束行囊。

文凑千言堪表意,

愁凝万缕必神伤。

今年清明看又过,

莫与春光论短长。


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,是在春分之后的第五个节气。清明节扫墓、拜山祭祖,应是一个流传很久了的古老习俗。唐代诗人杜牧在《清明》诗中写道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无论古人、今人,都有着同样的伤感和愁绪。而今,身在异乡的游子,趁着清明小长期,赶回老家拜山扫墓,与新春佳节的团圆喜庆氛围不一样,心情低落而沉重,这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节日。


去年彼时,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一安禁足于家,写了一篇随记《含泪吊英魂之清明随想》。今时不同去年,疫情得到有效控制,取消了诸多旅行限制。但被俗务所累,无奈分身乏术,况且山高路远,回一趟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家,实属不易。朋友圈传递出很多祭祖的消息比如在全国蔡氏宗亲群里,有许多宗亲分次分批,前往河南上蔡,在蔡氏始祖陵园举行祭拜联谊活动。一安不能成行,就把这千万缕情思忧绪,凝于笔端,以志纪念。


感念祖先,传我血脉


根据各种史书史料、族谱、方志的记载,据传蔡氏得姓始祖为周文王姬昌的第五个儿子姬度,世称蔡叔或蔡叔度。武王灭商之后,封五弟叔度于蔡,建立蔡国。周成王时,改封蔡叔度之子蔡仲于蔡。最早的蔡国就在当今河南的上蔡县一带。公元前447年,蔡国被楚国灭亡,前后历经500余年。蔡国人以国为姓,分散至华夏各地。(延伸阅读:姓氏揭秘:看看你是不是周文王的后代?》历史上的蔡国,是一个弱小的国家。春秋战国时代,群雄并起,征战不断。处于齐国、吴国、楚国等大国中间的小小蔡国,在夹缝中求生存非常不容易。他们也通过政治联姻等手段缔结外交关系,然而,在丛林法则主导下的现实社会,若没有与他人抗衡的实力,就时刻面临被他人灭亡的危险。虽然国没了,但在屈辱和警惕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代蔡姓人,铸就了坚韧不屈、敢于创新、不畏艰辛、舍身取义的精神特质。


蔡姓人口总数不算多,但被编入中华历史文化名人录的蔡姓名人非常多。有发明造纸术的蔡伦,文学家、书法家蔡邕,文学家蔡琰(文姬),东晋名臣蔡谟、书法家、政治家蔡襄、蔡京,理学家、堪舆学家蔡元定,军事家、革命家蔡锷,教育家、革命家蔡元培,政治家、革命家蔡和森,革命家蔡畅,著名爱国将领蔡廷锴、清末洋务派张之洞幕僚蔡锡勇,民族英雄蔡公时,革命烈士蔡申熙(红军杰出指挥员、共和国36位军事家之一)、蔡协民、蔡素屏、蔡永祥等,共和国开国将军蔡顺礼、蔡永、蔡长风、蔡爱卿、蔡长元、蔡炳臣等。


根据民国时期编撰修订的湖南益阳南乡七修《蔡氏家谱》记载,我的祖先中不乏声名显赫之人,其中有秦相蔡泽公、东汉名臣蔡茂公、魏尚书蔡睦公、东晋大司徒蔡谟公、五朝元老、吏部尚书蔡兴宗公、唐左散骑常侍、江南四道节度副使、镇南军节度使蔡剑公、后唐庄宗兵部尚书蔡郢公等。


郢公生于公元891年,山西绛州人,为剑公五世孙,是一个上马能治军、下马能安民的能臣。他跟随晋王李克用、李存勖父子南征北战,李克用最终打败大梁皇帝朱全忠,灭大梁而匡扶唐室江山(史称后唐)。后唐同光元年(公元923年),因灭梁有功,被庄宗(李存勖)敕封为检校尚书兵部员外郎,监管江西诸镇。公元924年(后唐同光二年),庄宗皇帝下了一道圣旨给在洪都(今江西南昌)驻防的郢公,命令郢公前往潭州(今湖南长沙)开垦驻扎。接到圣旨的郢公既感到任务的艰巨,又为朝廷能将这一重任交给自己、自己能够为多难的朝廷分忧出力、让老百姓过安稳日子而尽力,他感到十分欣喜。他带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,包括兵士和家眷,一路昼行夜宿,跋山涉水。来到湖南之后,相继在长沙、湘潭、株洲、攸县、宁乡、益阳等地驻防和开垦。


郢公每到一地,除了尽快熟悉当地社情民意以外,还非常重视屯田,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,带领兵丁和民众开发了大量土地,使没有土地的穷苦百姓也有地种,并从中得到实惠和好处。为了使屯田取得更好的效益,郢公还特别重视水利建设。他针对洞庭湖区水网稻田的分布特点,组织人员开挖沟渠进行排涝与灌溉,即使在旱涝比较突出的情形下,也能保证粮食生产的丰收。在自给自足的同时,他还将部分粮食通过水路、陆路上供给朝廷。他的一系列举措,既保证了一方民众丰衣足食,也为保障当时后唐的军粮供应、扭转局势做出了积极贡献。


郢公率领部众北渡湘江,到达益阳南乡千石村营里进行开垦。不久,其母亲在益阳病故,按照朝庭例法,他辞官在益阳为母守孝三年。慢慢地,他喜欢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,最后定居在山水秀丽的益阳泉交河镇蔡家冲,一直到43岁寿终。按族谱记载,郢公为蔡姓始祖叔度公的第69代后裔。郢公有六个儿子,其中四个儿子后代失传,只有两个儿子子孙繁衍众多,分为西宗和东宗。而我则是西宗这一支脉郢公的第37代裔孙(按郢公为第一代推算)。换言之,我是蔡叔度公的第106代、周文王的第107代裔孙。按有关史料记载,周文王是轩辕黄帝第30代裔孙,则本人是轩辕黄帝的137代裔孙。


清明祭祖,寄托哀思。我们用这些特定的仪式,其实在告诉自己的心灵,人不能忘本啊!我们是从哪里来的?感恩祖先传给我们血脉,无论我们姓氏名谁,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“炎黄子孙”,我们都是龙的传人。我们的祖先建功立业,做了那么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,为后人做出了榜样,难怪我们要去怀念他们、感恩他们、祭拜他们。百年之后,当后人再来拜谒时,我们能不能受到后人的感恩与崇敬?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。


感念祖先,传我文脉


      华夏民族之所以伟大,不仅在于祖先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,而且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与失传,基本上完整地传承下来了。世界曾经出现过四大古文明(也有说七大古文明),唯有我中华文明仍在赓续,像四大发明那样,继续为人类造福。古印度、古埃及、古巴比伦文明早已荡然无存,那些失落的古文明,仅存的文物、文字记载不多,现代人也看不懂。唯有中华文明,出土文物上留下的文字如钟鼎文、甲骨文等,虽然是几千年前的文字,但我们仍可读懂、看懂。


毫无疑义,文化是人类的遗传基因之一,它是铭刻在骨头里、流淌在血脉里的遗传物质。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遗传至今,汉语言文字功不可没,文言文功不可没,文字起到了文化遗传信息的承载作用。语言是意识的产物,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,而文字又是用来对语言进行记录的工具。汉字是当今世界最具有魅力、包含信息量最广的一种文字。每一个汉字,都是华夏历史的一段缩影,每一个汉字,都是华夏文明里的一颗颗珍珠。


将文字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,组合整理成有别于口头表达的语句、段落,最后构成一篇篇精美的诗篇、文章,就能流传千古。有了那些文字的记载和文章的描述,朗朗上口、韵律优美的诗歌,言简意赅、主题鲜明的文言文,寥寥数语,就把古人谈笑风生的场景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。我们知道了孔子如何教弟子做学问的:有问有答,解惑释疑,谆谆善诱,诲人不倦。知晓了苏秦、张仪之才,如何游说六国、纵横捭阖,一人能抵百万甲兵。领略了诸葛孔明的雄才大略,如何舌战群儒、联吴抗魏,而使天下三分占其一。


文化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,维护历史的真实性,就是正确复制文化遗传基因的先决条件。华夏文明传承至今,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,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。而非物质的物化遗产里,虽然没有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但它一定是我们中华文化里最核心的一个部分,那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。


2017年,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的大卫·查普曼教授,在一场讲座中向台下近千名学生分享他的研究成果,他从神话故事入手对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,来解析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,他认为中国精神的内核,就是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!


他用中华神话故事里盘古开天、钻木取火、大禹治水、愚公移山、夸父追日、后羿射日、精卫填海、战神刑天等,与西方神话里上帝七日创世纪、诺亚方舟、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等故事作比较。


他说:“我们的神话里,火是上帝赐予的;希腊神话里,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;而在中国的神话里,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!这就是区别,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,与自然作斗争!”


“面对末日洪水,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,但中国人的神话里,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(大禹治水),看吧,仍然是斗争,与灾难作斗争!”
    


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,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,抛开故事情节,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,你就会发现,只有两个字抗争!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,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?显而易见,搬家是最好的选择。然而在中国的故事里,他们却把山搬开了!可惜,这样的精神内核,我们的神话里却不存在,我们的神话是听从神的安排。(愚公移山)”



“每个国家都有太阳神的传说,在部落时代,太阳神有着绝对的权威,纵览所有太阳神的神话你会发现,只有中国人的神话里有敢于挑战太阳神的故事:有一个人因为太阳太热,就去追太阳,想要把太阳摘下来。当然,最后他累死了——我听到很多人在笑,这太遗憾了,因为你们笑这个人不自量力,正是证明了你们没有挑战困难的意识。但是中国的神话里,人们把他当做英雄来传颂,因为他敢于和看起来难以战胜的力量作斗争。(夸父追日)”



“在另一个故事里,他们终于把太阳射下来了,中国人的祖先用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:可以输,但不能屈服。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,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经成为遗传基因,他们自己意识不到,但会像祖先一样坚强。因此你们现在再想到中国人倔强的不服输精神,就容易理解多了,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。(后羿射日)”


“一个女孩被大海淹死了,她化作一只鸟复活,想要把海填平——这就是抗争!(精卫填海)”


“一个人因为挑战天帝的神威被砍下了头,可他没死,而是挥舞着斧子继续斗争!(炎帝的武将战神刑天)”


大卫教授的讲座视频被传到社交网站上后,引起国外网友热烈讨论,传到国内微信朋友圈纷纷转发。正所谓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。我们很多人还在迷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、还有人“言必称希腊”,是因为跪得太久,还是吃惯了狗粮?


学习历史,传承智慧


习近平同志提出“四个自信”,他指出最重要的是“文化自信”。他说:“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、经久不衰,在长期演进过程中,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、看待社会、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、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,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,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。”


忘记历史,就意味着背叛。丢掉了斗争精神,就改变不了被奴役、被压迫的命运。为什么西方的敌对势力,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渗透,通过培植第五纵队,抹黑我们的英雄、歪曲我们的历史、诋毁我们的制度,其险恶居心,真是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。


外资操控下的各类媒体,一时间甚嚣尘上,传播散布各种谣言与小道消息,以媚俗低级趣味博人眼球,用戏子、娘炮、小鲜肉霸占荧屏,用搞丑、搞怪、搞恶、甚至吹捧刑满释放人员来吸引流量,把娱乐至死演绎得淋漓尽致,用精神鸦片麻醉大众,用扭曲的价值观渲染暴富与奢华享乐,“要流量不要形象”、“讲利益不讲道义”。芸芸众生,不关心政局时事,在蝇营狗苟中自娱自乐。这就是西方列强的意图,“欲亡其国,必先亡其史,欲灭其族,必先灭其文化”。


西方列强打着民主、人权的幌子,推行西方那一套价值体系,从不提阶级差异和阶级矛盾,只提个体差异,竭力分化瓦解工人阶级、农民阶级把中国的人民群众一个一个地孤立起来,成为一盘散沙。借人权幌子、腐败由头挑拨人民群众与党、政府的关系,挑起不满和不信任情绪,降低政府的公信力,试图把党与人民群众割裂开来。


今年以来,以美帝为首的西方列强,采取对华制裁的一系列骚操作,对此,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,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。捍卫英雄,就是守护真实的历史,保卫我们自己的文化。


习近平主席指出: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;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;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;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;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;历史是前人的“百科全书”;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、经验和智慧的总汇;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;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;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、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。历史这部最好的教科书告诉我们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“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”,具有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功能。历史是民族记忆的宝库,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,“一个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”。“治理国家和社会,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,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。”历史具有塑造民族精神、民族魂,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,激励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的巨大作用。


归根到底,“历史是人民创造的”,“历史是人民书写的”。“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!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!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!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!”


历史是人民书写的,历史是不容篡改、不容歪曲、不容毁谤的,以实事求是的精神,还历史的本来面目,不掩盖历史真相,更不能曲解历史。对党的历史的研究与勘误,更应如此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全党学习党史、研究党史、运用党史,我们就更加清楚肩负的历史使命。


英雄的历史贡献应该被后人铭记


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,英雄人物都是一个光辉的群体,有的英雄生命如流星般短暂,却生如夏花般艳丽。他们都是民族精神的实践者、塑造者与集中体现者。


一个历史事件的构成,离不开时间、地点、人物三要素,起因、过程、结局三要点。历史上出现的英雄人物,都是历史的记忆挂钩(记忆锚点),英雄事迹都有发生的时间地点,事件的缘由、过程与结局,对于有关的史实、史料我们可以存疑,但绝不能胡编乱造甚至臆想。


某些人说雷锋就是喜欢作秀、照片都是摆拍的;污蔑狼牙山五壮士因为不守纪律,得罪了当地老百姓,被痛恨他们的老百姓赶上了绝壁而跳崖;污蔑毛岸英烈士,说因为做蛋炒饭引来了敌机……这些人抹黑英雄、侮辱英雄,真是到了信口雌黄、丧心病狂的地步。


“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”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,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。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,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,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。


英雄是民族精神的化身、人类光明的象征、信仰的力量源泉。捍卫英雄就是守护人类自身的精神家园,就是在保卫我们中华优秀文化,不被陷入历史虚无主义、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淖。崇拜英雄、学习英雄,才能找到我们的情感归依。


纵观所有的英雄,都有一个共同之处,那就是不同于常人的胸襟与气度、格局和胆识。说到底,为之奋斗的理由是什么,一切都是为了谁?是为了小家庭、小集体的利益,还是为了全天下的劳苦大众。是为了让自己过好日子,升官发财、封妻荫子,让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,还是为了人世间的公平正义,让世间没有剥削与压迫,人人平等,机会均等,人人都能过好日子。


衡量伟人与小人、英雄与狗熊,最本质的一点,就是这个最根本的出发点,是为公还是为私,是代表占社会的绝大多数还是少数人的利益。“私者一时,公者千古”。雷洁琼先生这一至理名言,可谓是对伟人与英雄人物,作出的最好历史注解。


因为英雄也食人间烟火,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,也有父母爱,也有兄弟情。英雄又怎会没有悲欢喜乐、爱恨情仇?只是,我们需要站在英雄的角度,去理解,去体会。


英雄有情,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(鲁迅)”。不过英雄的情,化作了对人民大众的情,是时刻关注民生、倾听民间疾苦声的责任担当,是“一枝一叶总关情(郑燮)”的爱民情结,是对红颜知己的绝情“此身既已许国,再难许卿(蔡锷)”,用对一人的绝情去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、争自由。这种无情与有情,表现的却是一位热血将军,为了国家与人民利益,不惧牺牲的斗争精神。


英雄有悲,悲的是兄弟阋墙、骨肉分离,“但悲不见九州同(陆游)”。悲的是韶华易逝、功业难成,“白了少年头,空悲切(岳飞)”悲的是卫国戍边归期未定、思乡情切,“羌管悠悠霜满地,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(范仲淹)”。


英雄有恨,恨的是外敌当前不抵抗,“靖康耻,犹未雪。臣子恨,何时灭?(岳飞)”“恨不抗日死,留作今日羞。国破尚如此,我何惜此头。(吉鸿昌)”


英雄有爱,不过英雄的爱是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大爱,是默默无闻、吃苦耐劳、为人民当牛做马的奉献精神。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(鲁迅)”,“但愿众生皆得饱,不辞羸病卧残阳(李纲)”,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,为社会的奉献与付出,永远比自己的索取和所得多得多,他们无愧于英雄的称号。


英雄有义,他们不是不珍惜生命,但他们认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,需要用鲜血去唤醒民众,用鲜血去浇灌自由之花。“变化无不从流血牺牲开始,有之,请自嗣同始”,在“我自横刀向天笑”的冲天豪气里,英雄慷慨赴死。“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。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。”刽子手油光闪亮的屠刀,吓唬不了英雄,临刑前作就义诗,依然是那样从容不迫,道出了一个真理,革命党人是杀不尽的。


习近平同志评价毛主席是“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”,这非常贴切。凭毛主席的文韬武略,如果要当官,国民党的高官厚禄肯定少不了他的。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,毛主席就是国民党的中央委员、代理宣传部长。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与国民党反动统治阶级决裂,投身于救国救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,不仅自己干革命,把妻儿和兄弟姐妹都带进革命队伍,最后牺牲了6位亲人。


他为了追求革命的真理,17岁离开家乡。1927年为准备秋收起义,毛主席回到韶山,动员兄弟姐妹走上革命道路。这一次离开家乡,直到32年后才再次回到故乡,其时父母早已双亡。他没能给父母尽孝,不能照顾妻儿兄弟,跟着他的几任妻子都受尽了苦头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按平常对一个男人的要求,他不是好儿子,不是好丈夫,不是好父亲,不是好兄长,不是好伯父,但他是全天下最廉洁奉公、最受人民拥戴的好领袖,是劳苦大众的大救星,甚至比自己的血缘亲属还要亲的人。


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,碑文由毛主席拟稿、周总理亲自书写,碑文曰:

“三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

三十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

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,从那时起,为了反对内外敌人,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,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”


认同英雄,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;追随英雄,就是追随真善美;颂扬英雄,就是颂扬正能量。无论时代怎样变化,英雄始终是我们内心的坚守、追随的真理、讴歌的对象!


清明时节,除了对祖先说一声感恩谢谢,请对中华民族的英雄,也献上一句虔诚的祝愿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!”


附注:关于蔡氏族谱里的众多知识点,取自蔡多文将军《家的传说》(花城出版社,2011,ISBN: 978-7-5360-6184-2),谨向蔡多文将军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谢意!



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

我要评论 登录后才能发布评论

版权所有©2017 | 广东汇惠万家网络科技有限公司   我要留言  网站地图
Catfish(鲶鱼) CMS V 6.7.3